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赣剧艺术周之:“梦”之延续,“戏”诉心声――写在昌大“赣剧艺术周”闭幕之际
  • 作者:刘健婷 摄影:刘健婷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7-04-05字体:[
  •                     “梦”之延续,“戏”诉心声
               ――写在昌大“赣剧艺术周”闭幕之际

       2007年3月27日至4月4日,在南昌大学与江西省赣剧院的通力合作下,首届“赣剧艺术周”在南昌大学拉开帷幕。这次大型的艺术实践活动,集学术报告、剧目展演、理论研究等内容于一身,不但有直观的戏剧欣赏节目,更有高层次的理论分析,为赣剧――这一古老、优美的民间戏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本次“赣剧艺术周”是在学校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举办的,各部门通力合作,江西省赣剧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本次艺术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而举办“赣剧艺术周”的宗旨,则是为了在高校中普及赣剧知识,让更多的莘莘学子领略赣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赣剧是江西省的代表剧种,产生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前身为饶河班、广信班,1950年两派相和,改名赣剧,1951年首次进入南昌。追溯赣剧的渊源,最早可至明代的弋阳腔,距今有五百多年历史。在这五百多年中,一代代赣剧演编人员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使赣剧从一般的地方小戏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优秀剧种。毛泽东主席在听了著名赣剧表演艺术家潘凤霞的演唱后,评价其为“美秀娇甜”。可见,赣剧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值得骄傲的是,赣剧艺术的成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代代传承、不断积累实现的。所以,在赣剧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难能可贵的“三名” 现象――“名作”“名腔”“名人”。“名作”即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中以“临川四梦”最为典型。“临川四梦”分别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作者是具有“东方莎士比亚”美誉的江西籍“戏圣”汤显祖。在“临川四梦”中,情节最引人入胜的,当推《牡丹亭》。它通过描写少女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表达了劳动人民渴望自由的愿望,及对封建桎梏的控诉。至今,这部戏还常常被搬上屏幕,为观众所喜爱。它不仅为汤显祖赢得了无数赞誉,更为赣剧艺术增添了活力;“名腔”即赣剧中使用的声腔体系,如弋阳腔、青阳腔、文南词、上江调等,其中又以弋阳腔最负盛名,被列为明代的“四大声腔”之一;“名人”即著名的赣剧演员,如潘凤霞、严有源、杨桂仙、陈俐等,这些赣剧演员是赣剧的直接表现者和传播者,他们在赣剧的衍变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观赣剧的发展史,可知这门传统的地方戏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优秀的剧本、动听的声腔、强大的演员阵容、广泛的群众基础,都使它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赣剧的发展反而呈现出萎缩的趋势,特别是当代年轻人,对赣剧的了解知之甚少,境况另人堪忧。曾经风靡一时的赣剧是由于什么原因陷入停滞不前的窘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经到赣南崇义县、兴国县等地采风,有幸请到当地的民歌手为我们演唱客家山歌、兴国山歌。山歌中那生动的比拟、贴切的语言、韵味十足的音调,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赞叹之余,笔者发现所请到的民歌手,大部分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年轻歌手几乎没有。当地的许多文艺工作者也对这种情况表示担忧,如果这一批年迈的老歌手相继辞世,我们再从哪里去追寻民间音乐的踪迹?扼腕叹息之余,我们更应该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为江西民间艺术的保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笔者认为,诸如客家山歌等很多民间艺术,之所以会后继无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冲击,打破了农耕文化的传统,使民歌等民间艺术失去了孕育的母体,同时,农村中很多年轻人都赴城市打工,对毫无经济价值的山歌丧失兴趣;

       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传媒技术的进步,农村现在也能接受到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等多种娱乐活动,以前主要的消遣手段――唱山歌自然就流失了大部分的观众群。

       以上两点是很多民间艺术无法继续传承的主要原因。

       不仅是赣剧,在江西省内还有很多的地方传统艺术都在日益被淡忘。如客家山歌、采茶戏、舞傩、跳觋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这些宝贵艺术财富的流失痛心不已,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其实在全国的很多地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都已刻不容缓,有些地区采取了很多的方法,也收到了不少实效。如,对西安鼓乐、纳西古乐的抢救,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的研究,甚至对黄梅戏、苏州评弹的传播,都是成功的案例!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如何保存、传承古老的江西民间艺术,已成为落在我们肩头的责任,不容推卸!

       笔者身为江西人,对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充满了热爱。对江西历史上出现的名人名作,更是如数家珍。且不说王安石、欧阳修的旷世才情,也不说《滕王阁序》、《醉翁亭记》的荡气回肠,光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其中浪漫、跌宕的情节,不知不觉中已引人入胜!面对这些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采取得当的措施进行保护,才不至于让先人们的心血和智慧付诸东流。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江西省内还有一批赣剧的忠实守护者,他们通过改编剧目、提高表演技巧、改革舞台效果等手段,不断进行尝试,希望为赣剧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江西省赣剧团团长陈俐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和陈俐女士谈话,你能发现她心中对赣剧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正是众多诸如陈俐般的文艺工作者对赣剧的深厚感情,加上高校对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责任感,促成了南昌大学“赣剧艺术周”的举办。

       让传统艺术走进高等学府,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创举,为传统艺术的传播和高校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传统艺术进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这一传播平台,在青年学生中进行传统艺术教育,让更多的学子接触到赣剧这一江西地方剧种,扩大了赣剧的影响,并逐渐培养一批新的观众群;而众多学子在通过观赏演出后,可以直接了解赣剧,增强了必要的艺术知识和音乐修养。可谓一举两得!笔者在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任教,就不止一次地有学生要求,在上课时可以加入赣剧的内容,学生们渴望能学唱赣剧、甚至直接参与赣剧的表演!这是一种喜人的发展态势,从中我们看到了赣剧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为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经验!如果可能的话,赣剧甚至可以和高校的研究力量相结合,不但从表演上,更要从理论的高度,对这一传统剧种加以研究、保护!

       南昌大学“赣剧艺术周”的开展,实是传统艺术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笔者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诸如此类的活动在高校中展开。高校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生机,在这个有力的平台上,传统艺术定能成为一枝奇葩,盛开得愈加娇艳、愈加芬芳!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