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 【师说师行】杨文华:师生维修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在哪里
  • 作者:学生记者蔡国琴、江雅琴、郑佳慧 摄影:学生记者蔡国琴、江雅琴、郑佳慧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5-10-10字体:[
  •   

    本网讯(学生记者蔡国琴、江雅琴、郑佳慧)“喂,您好!请问是南昌大学公共服务部门吗?我们寝室水龙头漏水了……”话音未落,公共服务与维修中心前湖校区维修主管杨文华的身影已穿梭在校园大道上,这样寻常的一通报修电话,于他而言却是一道即刻出发的指令。“师生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在哪里。”无论寒暑,不分昼夜,杨文华和团队用心呵护着校园的各个角落,用无声行动诠释着“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

    活到老学到老的“设备通”

    在同事们眼中,杨文华是个不折不扣的“设备通”,这个称号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钻研。闲暇时,他最爱刷的不是短视频,而是年轻人集聚的小红书——在那里,他总能学习到一些维修知识和技巧。

    “人嘛,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的行动指南。当工作中遇到一些没见过的新设备,他的“钻研劲儿”就上来了。找到人询问新设备的具体情况,或者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不彻底搞懂决不罢休。这股劲头让他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设备通”,通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份永不落伍的、蓬勃向上的精神。

    服务师生是第一宗旨

    对杨文华而言,岗位职责有边界,但为师生服务的心从未设限。2014年5月7日晚,正值“五一”假期返校。杨文华接到了一个焦急的电话,电话那头,一名学生在孔雀园游玩时,不慎将手机掉进湖里,手机里有十分重要的资料,学生心急如焚。杨文华一边安慰学生,一边迅速安排人员和设备前往现场,到了现场后,他发现当晚湖面风大且天气较凉,加上夜晚视线模糊,工作人员下去打捞风险过大,便给同学承诺第二天上午来打捞手机。

    第二天天一亮,杨文华便赶忙叫上几名维修人员一起打捞手机,工作人员弯着腰在湖里捞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手机,随后联系了该同学。寻回手机的同学十分感动,他说:“手机不值钱,但资料丢了就没了,十分感谢维修中心的工作人员。”

    实际上,像这样手机掉湖里的突发事件并不在维修中心的工作范畴之内,但杨文华看到学生焦急的模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帮学生解决问题。因为他明白,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资料可能是他们辛勤努力的成果,可能是关乎学业的重要材料,耽搁不得。“师生为本,服务第一”是维修中心始终坚守的理念,只要师生有需要,他们定会全力以赴。

    我愿做一颗螺丝钉

    “我就是一个维修工,就是一颗螺丝钉。”杨文华这样形容自己。他的工作清单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修理各种物件是杨文华二十多年来的日常,正是这数以万计的“修修弄弄”,汇聚成校园平稳运行的坚实基底。岁月也将他从小徒弟变成了老师傅,而唯一不变的,则是那颗永远为师生跳动着的、滚烫的心。

    开学季和考试周,对于杨文华来说,是一年中最忙碌、压力最大的时刻。新生入学前,杨文华对教学楼、宿舍等区域进行“地毯式”的设备检修,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制定详细的维修计划,合理调配人员和物资,亲自把关,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而到了考试周,他又像个不知疲倦的战士,随时待命,只要接到维修电话,便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杨文华最难忘的,是一次英语四级考试,距离开考只有一个半小时,教室突然断电。接到通知后,杨文华拿起工具立刻冲向断电教室,锁定短路点、精准修复,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完全解决后,又马不停蹄地冲向下一个地方。当被问到累不累时,杨文华乐呵呵地说,“我身体好,不怕累,就怕事情办不妥帖。”在他心中,能在校园里为师生做事已经很满足,看着学生使用他修好的设备,更是无比自豪。

    做了二十多年的维修工作,从一个小小的维修工到带领二十多人的主管,杨文华在南昌大学的校园里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南昌大学工作多年,它就好比是我的第二故乡。”他动情地说,“我老家不是在南昌,但现在我和我家人都以校为家,都希望南昌大学越办越好。”

    杨文华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就好比一束温暖的光,或许并不夺目,却如星火般温暖恒久,默默照亮并守护着校园里的每一个平凡日常。

    审校:许航、涂金凤、朱文芳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新闻中心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