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本网特辟【立德树人】专栏,对学校优秀教职员工、先进集体展开系列报道,以资广大教职员工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共铸“三爱”新风尚。本期刊发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曾振国先进事迹。
江西首例危重型新冠患者感激他是认真负责的好医生;李兰娟院士评价他是“赣作敢当”的抗疫勇士;学生敬佩他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导师。
他,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曾振国。88天里,他辗转东乡、象湖(南昌)、武汉三地抗疫,是始终在守卫江西、驰援武汉、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先锋员。
守卫江西:上下一心,将士用命
1月18日,恰好农历小年,春节团聚的气氛正浓,曾振国却在收拾行李赶往东乡:东乡出现的江西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正在等待他的救治。
虽有多年的医疗经验做支撑,但新冠病毒对医生是一种新挑战,而高血压、糖尿病、鼾症……患者的既往病史也给治疗带来了更多挑战。作为他的主管医师,曾振国和其他新冠肺炎高级别专家救治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出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过20天的精心治疗,这名首例危重型肺炎患者终于病愈出院。
曾振国(左二)陪同江西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病愈出院
“在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工作,刚开始时,说不怕是假,不退缩是真。”曾振国患有过敏性鼻炎,密闭闷热的防护服中鼻子的分泌物难以擦除,异物的膈应感是他面临的第一个困扰,不过这并没有减缓他奔赴一线的步伐。不仅如此,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义无反顾、积极应对疫情。
插管、穿刺、吸痰、护理……每一次近距离接触都有着传染的风险,“当时武汉已经出现了医护感染情况,但我们没有一位医护人员因此退缩懈怠。”相反,全院机关后勤职工也参与到工作中来,尽可能地为疫情一线提供帮助。作为新冠定点医院,几乎整个医院都围着抗击疫情运转。
“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是我们在象湖隔离病房ICU的工作氛围,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磨合,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 谈到当时的情景,曾振国骄傲又感动。也正是在这样团结一心的前提下,大家逐渐摸索出了后来应用到援助武汉的新冠治疗江西方案。
援鄂之行:救死扶伤,力克时艰
2月12日晚,南大一附院在半小时内集结了一支141人的医疗队,第二天下午即达武汉。当时对接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以下简称肿瘤中心)全程处于高强度运转状态,当晚医疗队就收治了48位重病患者,而等到一切安置妥善,已经是第二天早上六点了。“刚进入病区那天,真是我感觉最累的一天。”曾振国坦言道。
2月16日,病区收诊了一名七旬老人,她患有尿毒症合并新冠肺炎,每三天就要做一次血液透析。当时设备缺乏,血滤机经过了多方协调才最终调来。但当医生准备进行血滤时,由于家人不在身边,老人十分抗拒这次治疗。为此曾振国和同事连番劝导,终于获得了患者的信任。曾振国依靠多年临床经验,在戴着多层手套、缺少超声引导的情况下成功快速完成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老人笑着对他说:“医生,你的技术太厉害了,你的团队太强了!”
曾振国为老人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3月3日晚,一名危重症患者需要紧急实施“人工肺”治疗,临近手术却发现少了穿刺扩张器,同事通过多方协调,从别的医疗队那里借来了穿刺扩张器。设备的问题尚可解决,防护及环境带来的困难只能由医生自己来克服。“当时的病房空间狭小、拘束,手术器材都摆不开。头上戴着眼镜、眼罩、面罩,起雾影响视野;身上又穿着四层防护衣、戴着四层手套。手部操作很艰难。”曾振国回忆道。
在这种极不便利的情况下,曾振国和医疗队成员们依靠平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操作,患者转危为安。而这,也是医疗队在肿瘤中心整建制接管以来首次成功完成ECMO治疗。
曾振国正在为病人进行ECMO操作
3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出院患者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4月15日,结束14天隔离期后,离家88天的曾振国终于能和妻子团聚。然而隔离结束第二天,因为象湖院区重症医学科亟待开张,曾振国放弃原定一周的休假,重返工作岗位。“她是理解我的。我爱人也是共产党员,她的思想认识还是蛮高的。”谈到身处后方默默支持的妻子,面容沉静的曾振国语气轻松起来,露出了更多的笑意。
隔离结束后曾振国与妻子相拥
与时俱进:笃学育人,教研不辍
博士生邹康用“与时俱进”来形容导师曾振国。事实也确实如此。ICU是生命的护卫岗,是与死神战斗的时间战场,在驻守重症医学科的日子里,曾振国不断要求自己,对时效执着追求。
对于自己的个人发展,曾振国讲究时效。从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他花了不到三年,而一般情况下这个晋升过程需要五年。在参加工作的第11年,曾振国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江西省卫生厅临床技能大比拼中拔得魁首,而在从医的第23年,彼时作为参赛选手的他,现在已坐在了评委席上,并成为了三甲医院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ICU的负责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对于科室的建设发展,曾振国也讲究时效。他认为重症医学科发展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与时俱进,“要紧跟世界潮流,把临床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引进来,把全科的诊疗水平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重症病人。”重症超声、ECMO等技术都是重症医学科科室引进的技术,其中ECMO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曾振国依旧讲究时效。到目前为止他培养了硕士5名,正在培养的硕士5名,博士1名。在对硕士生周超琪的教导上,曾振国力求身体力行,让她能在日常工作中掌握临床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专业技能。教导如何使用超声机时,“从按键到探头,老师都一一为我介绍”,周超琪说。而对于有5年重症工作经历的博士生邹康,曾振国则建议他从事临床研究。他定期让邹康查阅专业前沿领域的相关文献、关注世界相关疾病的最新进展,之后两人再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讨论。“他很忙,但临床业务和科研教学都没耽误。他已经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论文10篇,这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邹康说。
这种时效追求也在抗疫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党员先锋队的真实写照。援鄂期间,身为“冲锋”医疗组组长的曾振国奔走在病区最前沿,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和同行的医护队员们并肩作战,共同实现“出院患者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中的第1先锋队合影(左三为曾振国)
6月5日,正值芒种,这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曾振国却惊喜地收到驰援武汉时拯救的一名80多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给他们寄来的热干面、周黑鸭等武汉特产。“病人心里还是很有我们的。”曾振国说道,“驰援武汉的经历是我这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武汉很多人和事让我感动,我的内心也沉淀了许多。”
在武汉抗疫中发挥了主力军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曾振国,代表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入选了央视客户端“我的同乡英雄”,谈及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曾振国说“我不是英雄,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这是我的使命。”
编 辑:刘琳
责任编辑:许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