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些事,是不应该忘却的,也是不可忘却的。
记得进入江西大学第一学期,同学们休闲散步,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学校生物园。园西侧池塘中有一“逸亭”,题名者为谷霁光先生。当时无知的我不知其是何人?后哲学系老师告知我,谷霁光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历史学家,曾担任过江西大学校长等多个重要领导职务。后来,我对谷老的了解就更多了。
谷老,一位为江西高等教育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学家,江西的后辈们没有忘记他,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怀念他、纪念他。以其名命名的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就是一例。然而一位与谷老同期的机械学科重要先辈,却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今年9月,在对先进制造学院进行溯源时,关于这位先辈的话题被提出,他就是万泉生先生。怀着对先生的崇敬之心,我们开始了进一步考究。渐渐地,先生从历史中走来,由远及近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先生与谷老是同辈人,两度同期任职同一所大学
万泉生先生,号石歧,江西南昌人,生于1907年农历2月24日,谷老生于1907年2月2日,两位先生是同庚;先生1979年12月30日逝世,谷老1993年3月逝世,先生早离世13年多。先生1947年11月从国立武汉大学来江西,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系主任,谷老1945年11月从厦门大学来到江西,曾任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先生比谷老晚两年到中正大学。1949年南昌解放,国立中正大学改名国立南昌大学,先生继续担任国立南昌大学机械系主任。1953年夏开始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后离开南昌去武汉。解放后谷老一直在江西工作。1949年7月入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2月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学习近两年后,1951年回到南昌大学,任历史系主任。1953年院系调整,留在江西师范学院任历史系主任。由此可知,先生1947年至1953年在中正大学、南昌大学连续担任机械系主任近6年,与谷老分别在中正大学、南昌大学有两个时间段先后共事近4年。两位先生均为民盟盟员,先生1948年加入民盟,谷老1951年加入民盟,先生比谷老早3年入民盟。
先生满怀为国之情,致力科技改变旧中国
先生出生于清末,成长于军阀混战时期,目睹中国的落后和衰败。年青时一直怀着报国之心,争取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926年夏,考取江西省留学日本的官费生,即赴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和第三高等学校就读,在日本学习五年。“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冬先生愤然回国。为了再次争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机会,他一边在江西省立科学馆担任物理组指导员,一边做好出国留学准备。1932年冬,终于考取留学德国的官费生,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航空机械工程。在德期间,先生学习专业知识之余,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和活动。1933年在柏林参加抗日救国会,进行宣传鼓动工作。1934年参加由乔冠华等领导的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参与印发宣传资料、刊物等,与许德瑗等一起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直到1937年夏因其父重病回国。回国后,先生与革命党派失却联系,以“主持正义者”的姿态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在南昌解放前夕,先生会同主持中正大学应变工作,在许德瑗同志指示下,团结中正大学进步分子(学生占大多数)和在校中的民盟同志,保存了中正大学的机电设备。通过保管组工作人员,保存了南昌航空器材保管组、航空研究院、航空站等处的器材设备。1949年5月23日,南昌解放时,先生参与民盟组织发动群众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后帮助军管会接管中正大学。中正大学改称南昌大学后,先生担任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临时校务委员会委员,帮助主任委员改革南昌大学。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揭开序幕。26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在北京成立。11月18日,江西省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江西分会。随后南昌分会成立,先生任抗美援朝南昌分会委员,担负起抗美援朝运动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
先生积极参政议政,尽智尽力发展新中国
1947年8月,民盟江西临时支部工作委员会建立。1948年,先生由许德瑗介绍加入民盟。1950年6月,民盟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选举产生了民盟江西省支部第一届委员会,先生当选为九位委员之一。
1949年夏至1953年夏,先生任南昌市人民代表会议、政治协商委员会科学界代表。1950年至1953年,任南昌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城市建设委员会委员、工矿安全卫生委员会委员、人民防空指挥部防空研究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南昌市的发展、城市建设和安全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召开省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尚不成熟,江西省于1950年和1951年先后召开两次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全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先生悉数参加。1950年至1953年,先生任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党派代表。
又因全国院系调整,先生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后调到武汉市工作,先生在江西省及南昌市的各种任职停职。
1962年10月,先生应请从武汉回江西工学院工作。1963年2月,先生再次当选民盟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64年,时年57岁的先生,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自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最长的,跨越11年。1965年1月,先生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归来,传达大会盛况。在如今的南昌大学历史上,先生是第一批全国人大代表。与先生同届的有2人,另外一位是孟宪荩先生,他是原江西医学院医学界的知名先辈。当时两位先生分属两个单位,是两个不同界别代表,如今都是南昌大学的先辈。
1964年,先生当选为第三届江西省人大代表。从1954年7月至1966年5月,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历经三届。1977年中央明确,革委会作为一届人大计算。据此,省革委会作为江西省四届人大。1978年2月,江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江西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先生再次光荣当选为第五届(1978~1982)江西省人大代表,此时已经是71岁高龄。先生还当选了第四届(1978~1982)江西省政协常委。可惜先生代表届期未满,在1979年12月30日去世。
先生一生从教,可谓鄂赣机械学科教育先驱
1937年夏,先生求学回国,下半年父丧在家。1938年始两年里,先生先后在成都航空机械学校担任编译员和西南运输处第四修车厂担任厂长。1940年3月,应请调入已西迁至四川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任机械系教授兼专修科主任。从此时起,先生一生都在高校从事机械学科的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武汉大学迁回武汉市。1947年春,先生以武汉大学教授身份到在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任兼职教授一个学期。
1947年11月,为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先生接受邀请,调入在江西新建县望城岗的国立中正大学,任教授兼机械系主任,直至1953年院系调整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
1953年5月15日,中南教育部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先生是筹委会成员之一。1953至1954 学年,华中工学院在长沙、南昌、桂林三地成立三个分部。南昌分部主任是刘乾才,先生任副主任。分部常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先生兼办公室主任。南昌分部学生全部为当年招收的810名新生。
1953年院系调整时,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及华南工学院调入华中工学院的教师共202人,其中教授46人。 先生在这46名教授名单中位于前列。先生任机械系教授兼系主任、教研组主任、校务委员等。华中工学院1956年进行教授定级,定级一、二、三级教授。一级教授1人,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11人,先生位列三级教授第一位。
1958年创办武汉工学院。9月,上级以借用名义,聘请先生支援武汉工学院建设,代理机械系行政工作。
1958年江西创办江西工学院,为解决教师问题,省里向全国老大学求援。为了报效桑梓,1962年10月,先生离开华中工学院,应请调入江西工学院。经江西工学院呈报,江西省委决定,同意先生任机械系主任。先生属省委管理的干部,同时任校务委员。
1963年4月,江西工学院调整院科学工作委员会,先生是两位副主任之一。江西工学院356位教师中,有教授2人、相当副教授的教员4人。先生是当时仅有的两位教授之一。
1966年6月,历史原因机械系处于停课状态。1967年开始,部分学生到工厂边上课边实习,另有部分学生选择下乡支农。1968年,全系大部分教工下放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969年,机械系随校迁至武宁县。1970年,机械系随校迁至景德镇。学校从1966年到1971年六年没有招生。1972年机械系随校从景德镇迁回南昌,恢复办学。期间,先生身体大不如前。组织出于对老教授的关爱,1973年12月同意先生不再担任机械系主任,改任图书馆副馆长。已是67岁的先生,放下了繁重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用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科研的思考和实践中。
先生德高才隽,令人景仰
先生对人和气,平易近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反复讲,耐心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与同事相处融洽,乐于指导和培养年轻教师。生活作风朴素,生活方面不计较,尽量自己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
先生先后在日本、德国留学10年。回国两年后,33岁的他,开始在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授兼科主任,此后又先后在国立中山大学(兼职一学期)、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工学院、(以外借名义支援)武汉工学院、江西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科主任、系主任33年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对修改制定教学计划、贯彻教学大纲也很有办法,对学生升留级问题要求比较严。
江西工学院高陵老书记回忆,“万泉生教授,教学经验丰富,他带的毕业设计,77%的学生成绩优良,居全校第一。我们从德国进口的实验设备,对说明书理解不透,安装调试遇到困难,两位留德的青年教师也束手无策,经万教授一指点,迎刃而解。特别是科研立项,他很有见解。”
先生口才出众,懂得英、德、日语等多国语言,能阅读与译述。对俄语也懂语法。先生积极进行科学探讨,对应用航空方面有专长,主要有《二十年来航空工业的回顾》《滑翔机及其设计》《浮舟及船身》《空气动力学》等重要著作。
先生从历史中走来,现在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先生先后在七所大学任教,并且曾任六所大学机械系主任。这七所大学,不管历史如何演变,发展到今天都已是985或211工程大学,都已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些大学的机械学科,如今都是各校最重要学科之一。先生曾是一些学校初创或起步阶段的重要参与者,机械学科创办发展的支撑力量。先生为了国家和地方的需要,两度入鄂两度入赣,在鄂期间,两度支援外校,为当时中南地区机械学科发展,机械学科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爱国奉献、呕心沥血、甘为人梯的大先生风范,值得后辈们永远怀念、永远传承。
(作者:陈嘉,现任南昌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