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焕奎书院)3月21日,法学院知识产权法专家邱润根教授为2020、2021级焕奎学院同学带来“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权属界定与风险防范”专题讲座。他聚焦高校科研领域法律实践痛点,通过理论阐释与典型案例剖析,为同学们构建起知识产权保护的立体认知框架。

邱润根教授围绕“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类型”“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以及“知识产权纠纷成因”三大维度进行深入讲解。他指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关键在于类型化区分。科学成果作为基础理论发现与技术成果作为应用型创新,在著作权、专利权等法律保护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异。针对师生普遍关注的权属难题,邱教授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规范,特别提出“双要素判定法”:既须具备书面协议等合作合意形式要件,更要通过实验数据、设计图纸等物证确认实质性贡献。

通过“某高校课题组署名权争议”等典型案例,邱教授揭示当前纠纷三大症结:科研人员的角色认知偏差,权利属性的误解,以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潜在冲突。他强调,参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全流程工作者依法享有署名权,而单纯创意交流不构成法定合作要件。这一观点引发在场书院学子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现实存在的情况,不代表是合理或法律支持的。”邱教授寄语同学,“法律不是创新的枷锁,而是成果转化的护航者。在科研道路上,要做到尊重法律、尊重自己,既要守牢学术创新的伦理底线,更要架起法治思维的专业武器,让技术创新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前行,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科研生态。”
编 辑:李恺奕
责任编辑:陈小赤